孙蓉:女,医学学士、方剂学硕士、药理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教授(二级)·博导,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独立PI,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和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内学术任职近20项。获山东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泰山学者”岗特聘专家、国务院特贴技术专家、山东省中青年突出贡献科学家等称号。从事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31年,首位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2项,授权专利15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主持完成新药、保健品研发121项;现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6名、硕士34名。 主持完成国家973、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支撑计划、国自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9项。中药药理研究评价与创新药物发现,中药毒理学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控制领域取得了一些业绩: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领域,主持完成重大新药创制“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方法与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构建了基于疾病-证候-功效网络的临床病证指标、动物生物学替代指标、病证-调理-机制指标群和中医病证模型验证的整合药效评价技术网络。 在中药毒理学研究领域,主持完成973 “有毒中药的毒性与功效、证候的关系基础研究”课题,阐明18味有毒中药毒-效-证发生机制和关联特性及功效-证候背景下中药毒性的现代表征体系和科学认知标准;领衔的“中药肝毒性早期发现与合理评价技术平台建设及其科学应用”获2016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中药毒性合理控制领域,自2004年就针对基原、产地、炮制、工艺、配伍等中药固有因素,开展了对柴胡毒性影响的系统研究与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础研究数据。率先提出“基于毒效相关的Q-marker合理辨识与科学控制”思路,并针对有毒中药吴茱萸,选择从传统用法入手,结合多学科技术,开展毒性标志物的研究,以期为安全标准制订提供实验依据。 在神经药理学研究领域,率先在多种神经元损伤模型上发现芍药苷、麝香酮保护神经元损伤的药效作用特征和机制,并获得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