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室主任。 200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系,获医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奥地利亚州太平洋合作网访问学者,具有生物学(学士)、中药药理学(硕士)、微生物与免疫学(博士)、生物光子学(博士后)等多学科交叉背景,在生物光子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中药药理学等方面积累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及研究经验。 近年来主持、参加国家级课题9项,与多家药厂有广泛合作,进行中药作用机理探讨及新药开发研究。申请专利十余项,获得专利四项,发表论文40余篇,科研经费总计1500余万元。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如下: ①运用光学成像技术观察中药抗细菌生物膜机制的研究:传统的抗菌药物评估方法针对的是悬浮细菌,而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中,致病菌多以细菌生物膜的状态存在,细菌生物膜与悬浮细菌的生理行为有很大的区别。本人的研究小组建立了离体细菌生物膜模型,从最接近细菌致病状态的细菌生物膜角度评估中药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并与抗生素相对比,揭示中、西药抗菌作用的不同,为中药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②动物药中生物大分子的活性示踪方法:利用荧光探针对动物药中的生物大分子进行标记,在离体、半离体、整体水平上利用荧光成像、荧光关联谱等生物光子学技术进行探测,动态观察给药后,标记蛋白吸收入血的结构及浓度变化信息,追踪其活性成分;同时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检测活性成分,最后通过基因数据库得到其序列信息,确定蛋白种类。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分离提取过程,可在极低浓度下追踪大分子中药活性成份分子结构变化,可用于中药大分子吸收、分布、代谢等方面的研究,为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理及相关制剂的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新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③建立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离体快速检测方法:针对传统方法不能真实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动态进程的缺点,开发出两种早期快速检测方法:钙离子成像法和囊泡成像法,在激光共聚焦及全内反射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囊泡的运动轨迹,进而活体、动态、快速、简便地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动态过程,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